查看原文
其他

来华留学生群像:从哪来,学什么,花谁的钱?

赵鹿鸣 上观数据 2020-02-04


“将在中国攻读医学学位两年......想念你巴基斯坦.....希望我能尽快回国效力。


收到录取结果后,巴基斯坦学生drshurjeel hassan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更新了动态,言语中带着不舍与期待两种滋味。


异国求学尽管忐忑,但他不算孤单。2019年,超过50万人将成为来华留学生,在1000余所国内院校完成他们或长期或短期的学业——教育部的公开消息称,2017年起,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,同时位列世界第三。[1]


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将中国视为他们求学的理想之地,但国内的声音总是喧闹。尤其是2019年7月山东大学“学伴”项目种种不合理的设定,将公众“若有若无”的怨气彻底点燃。


人们的质询集中在:是否给予了留学生过多的“超国民待遇”?留学生与国内学子的教育资源是否平衡?这些质询的背后,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来华留学生数据的认知缺乏。


本文整理了2003年以来教育部《来华留学统计年鉴》的主要数据,试图展现一个更准确的来华留学生群像:他们从哪些国家来?到哪些省份去?学习什么专业?以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他们的留学花销,是谁在买单?


来华花销以自费居多


留学生的花销均由政府买单?这一传言并不准确。数据可见,2003至2018年,历年来华留学生从最初的77715人上升到492185人,自费留学的比例维持在九成上下。但一个趋势是,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覆盖比例的确在逐渐提高。



中国政府奖学金(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s)开设自上世纪50年代,用于资助到中国院校学习或科研的非中国籍公民。奖学金会根据申请人的成绩、学习计划、推荐信等材料择优发放,但一旦获得资助,便多为全额覆盖(包括学费、住宿费、生活费与保险费),亦有仅资助部分类目的情况出现。


2015年初,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提高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标准,从本科生最低的59200元到博士阶段最高的99800元。[1]考虑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物价,该奖学金可以基本覆盖留学生在华的日常开支。这大大提升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,也让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竞争变得格外激烈。



“国内外学生享受资助的覆盖面差别很大。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来华留学人员,目前每年约3.7万人,占全部来华留学人员的比例不到10%。”面对中国政府奖学金过于“丰厚”的质疑,教育部一份2015年的文件这样回应。[3]


回应有一定的说服力。考虑到国内外学生的收费标准不同(留学生学费约为国内学生的四倍以上,住宿费为国内学生的十倍以上),多数留学生的学习花销理应不会很小。


但文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——留学生能申请的奖学金,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政府奖学金而已,它还包括了地方政府与院校两个层级。


以电子科技大学学者董淼等人公开发表的一份报告为例,[4]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比例为32%,加上地方政府、院校提供的奖学金项目,覆盖面达到了95.1%。


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,提供类似项目的省份并不在少数——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道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,在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数量大约在28000人左右,其中7000余人拥有各地提供的奖学金资助。[5]


比例尽管很高,但查阅补贴细则可以发现,这些由地方政府、院校提供的奖学金,通常会免去学费,并不提供或者提供极少的生活补助。更何况奖学金名额多向“双一流”高校倾斜,从更广的维度看,大多数留学生的来华开销依然需要自费。


从亚非来,到东部去


将2003至2018年视为一个节点,审阅各洲来华的留学人数,会发现:亚洲一直保持第一,这一态势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持续建设得到巩固。同样受此辐射,以中东欧领衔的欧洲来华留学人数也在近年来增长明显。反观美洲与大洋洲,近五年则略显增长乏力。


但变化最明显的还是非洲。十五年来,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了近四十倍,并在2018年成为既亚洲之后的第二大来华留学输出地。


人数增长的背后代表了中非关系的日渐紧密,这一关系又直接体现在中国对非洲教育援助的重视上——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,中国承诺将在2018年底之前向非洲国家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,这一承诺如约兑现。


而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,中国再次承诺为非洲提供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、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,同时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赴华交流。[6]这一计划也在如约实施当中。


对比欧美留学的高门槛,中国提出的诸多利好政策无疑是向非洲家庭伸出了一束理想的“橄榄枝”。“到中国留学”成为近年来非洲年轻人中的热门选择。



但具体到国别上,暂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位列来华留学输出国前十。多年以来,韩国稳居第一,短期之内似乎也没有竞争对手。地狭人稠、竞争激烈的国内升学环境,促使无数韩国学生到中国留学。


美日两国,则在排名上发生了明显改变——不再是来华留学的前三输出国,取而代之的是泰国、巴基斯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。


尤其是巴基斯坦,来华留学人数在近十五年增长了二十倍。除了受到“一带一路”倡导的影响,另一个原因也与非洲各国类似,那就是中国提供的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。



那么,这些积极来华的年轻学子,他们都去了哪些省市?数据显示,拥有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北京与上海位列接收来华留学生数前二,其它省市的排名则在波动变化。


2018年的统计结果是,京津与江浙沪两个地区吸纳了最多的来华留学生,而它们无一例外属于东部。


选择东部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经济发达。环球网援引俄媒的一项调查显示,82.7%的外国留学生的来华目的是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,其中95%计划在中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。[7]尽管这一步可能走得会非常艰难,但经济发达的地区始终是找到机会的突破口。



专业之变:理工、经管与医学热度上升


我们已经知道了来华留学生的大致流向及其资助政策,还有一个问题:他们在学习什么专业?这可从另一个维度解释其来华的原因。具体来看,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观察:热度稳定的专业,热度上升的专业,以及反之,下降的专业。



热度稳定的专业只有一个,那就是汉语言。同时,它也是学习人数常年位居第一的专业。与之相匹配的数据是来华留学生选择的教育类别——非学历生的比例第一。


事实上,“学习汉语”依然是当前留学生到访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,这样的短期进修项目占了来华留学项目中相当大的比重。


其它专业的热度变迁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。热度上升明显的专业多为理工、经管与医学。其中,医学的变化最为显著,值得一提——中国MBBS(临床医学学士)学位近年来相继得到了印度等国的承认,[8]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亚洲学生来到中国接受高性价比的医学教育。


至于理工科的热度上升,其实并不惊讶。根据ESI(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)提供的数据,中国高校在化学、数学、工程、材料等学科上的排名,整体已位居世界前列。[9]


反观那些热度下降明显的专业,则基本为人文科学和中医,它们并非仅仅在留学生那里受到了冷落,高考志愿填报反映出的结果同样如此,由此沦为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一道令人遗憾的景观。


国际化诉求


如果说站在国家的角度,吸引留学生来华带有传播中华文明、增强大国影响力的宏大愿景。那么具体到各个院校,他们的目的是什么?简单概括:国际化。


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来华学习交流的境外学生数量为所考察的18项重要指标之一。2018年学位授权点的评估中,近五年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数据也是重点考察的21项指标之一。留学生指标,直接影响了院校的评估成绩。


而在QS等广受认可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,“国际化程度”也是影响排名的核心指标。这对于每一所依然保持或者冲刺“一流大学”称号的院校来说,“国际化”只能是一个使命,而直接看到成效的方法便是多招留学生。


这一逻辑并没有大的问题,但有一个矛盾是:并非所有院校都具有吸引高质量留学生源的能力。在指标的要求下,完成计划的辅助方式只有两种:降低录取标准,增加奖学金资助。这两种方式,均会引起公众对“超国民待遇”的争议。


“生源质量有待提高。目前看来,部分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。”成都某高校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与此相对应的,是亟待优化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呼吁。


“怎么培养,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,都还不够明确和制度化......用以前国内学生培养的方式很难套用。”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李奇在接受《凤凰周刊》采访时透露,[10]只有明确提升了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,他们才会增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同感。
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的提升,不是一个目标,而是顺其自然的结果。而这一转变,中国尚有一段长路要走。在等待的时间里,每年逾五十万留学生将来到中国,与本土社会交互、磨合。他们是活力的因子,更是一套有关社会管理的新考卷。


资料引用:

[1]人民网.陈宝生代表: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、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[EB/OL].http://cpc.people.com.cn/19th/n1/2017/1022/c414536-29601699.html,2017-10-22.

[2]中国教育报.我国提高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[EB/OL].http://old.moe.gov.cn/publicfiles/business/htmlfiles/moe/s5147/201501/183255.html,2015-1-22.

[3]教育部.关于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和提高资助标准有关问题的解读[EB/OL].http://www.moe.gov.cn/jyb_xwfb/s271/201502/t20150204_185613.html,2015-2-4.

[4]董淼, 李滚, 刘洋,等. 基层学校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分析研究——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[J]. 教育现代化, 2017(23):116-119.

[5]北京语言大学.张道建院长做客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,畅谈中巴教育交流[EB/OL].http://dcid.blcu.edu.cn/art/2019/4/30/art_7181_1138573.html,2019-4-30.

[6]蔡淳.中非合作为非洲国家带来机遇[EB/OL].http://paper.ce.cn/jjrb/html/2019-04/11/content_388561.htm,2019-4-11.

[7]朱佩.俄媒:中国欢迎外国留学生 但他们在华难找到满意工作[EB/OL].http://world.huanqiu.com/exclusive/2018-01/11489919.html?agt=15438,2018-1-2.

[8]Vidhya Shree.Is China The New Study Abroad Destination For Students From India and Pakistan?[EB/OL].https://www.careerindia.com/news/is-china-the-new-study-abroad-destination-students-from-india-pakistan-018462.html,2015-12-15.

[9]佘仕凤.中国高校(含港澳台)新增28个学科进入ESI前1%榜单——2019年7月最新ESI排行榜分析[EB/OL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xGKjP8D8HpiyPbREYGOHzA,2019-7-14.

[10]凤凰周刊.“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国”的自豪与忧虑[EB/OL].https://www.jiemodui.com/N/98989.html,2018-8-12.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